华北冬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该区生产条件较好,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小麦生长。其中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亩以上,而且品质优良,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小麦10月上中旬开始播种,次年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决定小麦产量的三要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前期的长势和基本苗数决定了亩穗数多少。
因此小麦越冬前能否达到苗齐、苗壮、分蘖足是高产的基础,所以保证冬前小麦群体质量是秋季种植管理的主要目标。该区域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前准备
1.品种选用。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北部冬麦区严格选用冬性品种,黄淮冬麦区选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种,黄淮南片部分地区或晚播麦田可适当选用弱春性品种。
2.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
3.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秸秆粉碎还田要求长度≤7厘米。如果采用深松技术,必须先旋耕,将秸秆切入土层,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同时注意氮肥的补充。
4.施用基肥。注重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配合,补施微量元素肥。小麦苗期施肥目的是促使幼苗多发根,早分蘖,以达到壮苗的目的。
中国作物专用肥领导者31399金沙娱场城针对华北小麦推出多种类产品。由于磷肥的移动性差,而冬季气温低进一步降低了其有效性,因此基肥中应该适当增加磷肥的用量,建议施用洋丰正好16-26-6小麦专用肥或者百倍邦16-24-6小麦专用肥。
洋丰正好系列产品特别添加中国农大技术包,补充作物所需中微量元素,减少生理性缺素病害;百倍邦系列产品采用农业农村部作物专用肥料重点实验室专利技术添加的海藻提取物,提高了作物对低温、盐碱、酸化等逆境的抵抗能力。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和玉米产量的提高,秸秆分解过程中微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氮肥,造成在小麦前期苗黄、苗弱等现象。因此在秸秆还田量多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洋丰正好24-13-7小麦专用肥或者百倍邦26-16-6小麦专用肥,高氮配比壮苗旺苗,同时加快秸秆分解。
华北地区部分土地因地质或人为因素出现盐碱化,小麦虽然对氯离子抵抗能力较强,若继续使用含氯肥料容易造成死苗问题。这种地块建议使用洋丰硫24-14-5或25-15-6生态级肥料。洋丰硫含有的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为作物提供必需营养,腐殖酸改良土壤、促进生长,植物益生菌减少土传病害发生,四效合一种出好土地。
上述产品,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如下:
亩产300~400公斤,每亩施用洋丰正好或百倍邦或洋丰硫小麦专用肥40公斤。
亩产400~500公斤,每亩施用洋丰正好或百倍邦或洋丰硫小麦专用肥50公斤。
亩产500~600公斤,每亩施用洋丰正好或百倍邦或洋丰硫小麦专用肥60公斤。
5.浇水造墒。坚持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对不能及时造墒而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及时划锄,保证小麦及时出苗,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二、播种
1.适宜播期。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0月5—15日,黄淮冬麦区南部10月10—20日为适宜播期。
2.合理播量。合理播量、适宜基本苗数是奠定高质量群体的起点。一般北部冬麦区亩基本苗20~30万株,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5~25万株,黄淮南片15~18万株。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株,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株。
3.播后镇压。播种镇压是抗旱、防冻和提高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做到土壤沉实,减少土壤透风失墒,促进麦苗生长,培育冬前壮苗。
4.查苗补种。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防止因缺苗断垄影响全苗匀苗和群体质量。
三、冬前管理
1.浇越冬水。对缺墒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要适时浇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浇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夜冻昼消”时完成。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冬前可不浇越冬水。对于旺长苗要镇压或化控,控制群体长势。
2.化学除草。冬前是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选用适宜药剂,防除麦田杂草。
3.防治地下害虫。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的麦田,亩用适宜药剂兑水拌细土,结合锄地施入土中。
4.严禁啃青。要加强冬前麦田管护,管好畜禽,杜绝畜禽啃青,确保麦苗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四、春季管理
1.返青追肥。返青期到拔节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养分的供应对小麦的高产至关重要。追肥应以氮肥为主,适量追施磷、钾肥,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抗倒伏,增强抗性,提高千粒重。
三类苗:可以待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施肥浇水,亩施10-15公斤洋丰高氮肥30-0-5或30-5-5,促三类苗转化升级;到拔节期每亩再施8-10公斤,促进穗花发育,增加每穗粒数。
二类苗:重点是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应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高氮肥15—20公斤。
一类苗:突出氮肥后移。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70—80万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70万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高氮肥15公斤。
2.化学除草。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及时化学除草,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3.防控害虫。返青期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及时防治。抽穗期和开花初期防治好赤霉病,重点加强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控。
4.孕穗期浇水。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既有利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又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不浇麦黄水,以利于提高小麦品质和预防倒伏。
5.一喷三防。喷施时期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配剂喷雾,起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等作用,确保小麦增产增收。
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2018—2019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